做一张有用的卡片,然后从一张卡片到一个知识库
去年和大家一起共读了《卡片笔记写作法》后,认真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认真做了这本书的知识卡片,一共101张,加起来有这个本书三分之一的厚度,先用纸笔,再电子化。(不电子化其实也OK,直接电脑写当然也OK,不重要)这本书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优点自然是卢曼卡片笔记法的细节描述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卡片完成自下而上的写作。这些观点经典实用,可供反复实践。缺点是后面部分都是各种理论来验证卡片盒多有效,而且有人评价,这本书叫《卡片笔记写作法》,但通篇没有一张知识卡片。一看,还真是。
我自己是有自己的个人知识库系统的,写卡片这件事情也经常做。结合梅棹忠夫《智识的生产技术》和《卡片笔记写作法》,在做一本书的知识卡片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系统的很多不足,尝试优化改进后,系统的整体易用性提升了不少,以前做的卡片也尝试进行修改,虽不求一步到位,但在优化的过程中,自己的卡片系统也在不断改进,这其中的心得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1、卡片写作和文章写作有什么不同
本书推荐序作者阳志平老师写过很多关于卡片的文章,比如《纳博科夫的卡片》,他曾经提到:卡片层面的写作是不需要分享的。写卡片和写文章最大的不同是写卡片可以不发表,不给别人看。写卡片观点可以孤立,没有过多引言和总结性词语。写文章则不同,文章需要有结构,有思维逻辑和起承转合,因为要说给别人听,所以要想着怎么表达才能把话说清楚。抱着不发表的心境写出来的卡片是不同的,当我们专注一个知识卡片的写作,我们的关注点会更多停留在思考,启发以及考虑卡片之间的联系上。写一张卡片,可能会引申出更多张卡片的写作。我们写卡片的契机无非是读书、学习知识或课程,日常工作中的启发等,会专注在更少的知识点或观点。而写一篇文章,按照本书自下而上的写作方法,则需要多张卡片整合在一起,你写一张卡片可能是一本书某一个章节片段提炼出来的,但一篇文章可能会跨越很多章节,用到多本书中的多张卡片。
2、知识卡片是个人知识库的组成单元
写卡片其实就是让自己的知识库逐渐丰富的过程。只要你写了卡片,你就有了自己的知识库,也就是卢曼的卡片盒。卡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一张有价值的卡片会永久保存在知识库中,它可以单独发挥作用,也可以和知识库中的其他卡片共同发挥作用。知识库是一个复利的工具,卡片越多,价值越大。建立知识库要有耐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间越久,价值越大。建立个人知识库会让我们告别短视思维,将关注点集中在积累卡片上。这可能和当下教你如何通过写作赚钱不太一样,知识库没办法立刻变现,甚至没办法立刻变成文章,但在建立知识库的过程中,你会思考很多,而这会诞生出更多产品、思路、项目或改变生活的某些行动,而不仅仅是几篇文章。所以写卡片是基本动作,你的知识库可以先不成体系都没关系。有些事情凭空想象是没用的,光看不练也是没用的。仅仅知道,恩,也就是知道。不仅你知道,大家其实都知道。
3、做一张有用的知识卡片
什么叫“有用”?我的理解是一张卡片拿出来要能看明白,这是一张写什么内容的知识卡片,同时用的时候能找到。“找得到”这个问题也是建立在很多因素基础上的,为了找得到,做卡片的时候要多花点心思。
①卡片要有主题
这个观点是《智识的生产技术》中的核心观点,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为什么重要?卡片写多了自然感触深刻。我以前写的很多卡片都没有主题,刚写完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时间久了就特别麻烦。当你找到这张卡片时,你会发现没主题你很难抓住重点,好像你拿了一个袋子,却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特别窝火。所以如果你是手写卡片,记得第一行一定要留下来写主题,我习惯写完标题用尺子在标题下面划两条红线,这样更明显。另外当卡片多了,有标题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整理卡片,所谓“有标题,不迷路。”
②一主题一卡片
这个很容易理解,梅棹忠夫在《智识的生产技术》中谈到:写卡片和写笔记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同的主题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他推出自己用的尺寸的卡片,每一张卡片主题都是独立的,所以卢曼的知识库是卡片盒不是笔记本。《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说了卡片千般好,却没有手把手教你做一张。这点《智识的生产技术》里就介绍得很详细。这本书我从2017年以来看了很多遍,也写了很多卡片。关于一主题一卡片,能实现的电子工具非常多,印象笔记、flomo、格志日记、Ulysses、滴答清单、日事清等。这些软件都突出“一主题一卡片”的书写原则。电子卡片比较灵活,无论你写几个字或几百几千字,都比较容易处理。在用纸笔书写卡片的问题上,我探索了挺长时间。那些高大上的卡片好是好,但和我以前的习惯差得有点远。写几张卡片,如果没有合适的容器存放特别容易乱扔。我也买过一些存放卡片的盒子,然后就是盒子乱扔,甚是苦恼。现在我用的就是A5活页本做日常书写工具,一张纸右上角写日期。刚开始我曾经用A6的活页,因为如果字太少一张活页写不了多少字会觉得有些浪费。但其实真写起来我发现我多虑了。“一主题一卡片”可以是物理上的,即不同主题写在不同的活页纸上;也可以是逻辑上的或者说是形式上的,两张卡片可以写在一张纸上,通过主题区分。卡片的主题不仅可以帮助你快速识别卡片上写了什么,也可以通过卡片主题快速判断一张纸上有几张卡片。所以,自从有了这层认知,我就不再纠结了。想写几句写几句,不怕字太多卡片写不开,也不怕字太少浪费纸。就接着写,两个卡片中间空几行,把主题突出。我用红笔在主题上画横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一张纸上区分不同的卡片。唯一注意的是,为了整理方便,一张纸的正反面写一天的内容(书写日期要相同)。如果一天没写完,第二天也要重新拿一张纸,这样就不用担心未来插入其他资料的问题了。
③卡片要有日期
在读《智识的生产技术》前,我写的很多卡片都没有日期,有些存放在印象笔记里的,至少能够通过创建日期查找,并不困难,但其他资料就很难说了。梅棹忠夫认为,写日期可以帮助你快速回忆起你写这张卡片时的场景,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加日期的作用不仅如此:卡片的日期为整理卡片提供了最好的分类标准,卡片多了,很多人都会纠结如何分类。卢曼的卡片盒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没有预设分类,而是自然发展主题。卡片有日期,更容易整理。在给卡片加日期的过程中,我探索了很多方法,现在我用的方法是:使用“日期+卡片主题”的方式作为一张卡片的标题。如:211205 关于闪念笔记的核心观点——整理成永久笔记在书写卡片的时候,时刻养成日期+主题的方式,你会发现后面整理卡片会更加轻松。
4、建立一个有价值的个人知识库的基本操作
在这里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词:“有价值”和“知识库”。“有价值”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首先卡片越多,知识库的价值越大;收集的东西越多,笔记越有用,笔记之间的联系越多,有更多的想法可以组合成新的想法和观点。另一方面,我们建立的是知识库,不是单一的资料库和信息库。单纯的收集并不是没有价值,他只是知识卡片的一部分或参考资料。例如你写论文做研究要读文献,只把文献下载下来存在电脑里是没有用的,需要阅读思考,提炼观点,并拥有你自己的想法观点后才是有价值的,是信息到知识的进化,我们要建立的是“知识卡片”,不是“信息摘抄”,是“知识库”不是“资料库”。让个人知识库有价值不是那么容易,好像我们准备煲一锅老汤,最开始味道不会那么醇厚,但时间越久,越有味道。有几件事情,只要开始做,就会有看到成果的那一天。
①为卡片统一格式
选择写卡片的工具不重要,但书写标准要统一。标题、日期、正文是核心部分。在我最开始做卡片的时候并没有注意这些,写的东西很随意,没有统一格式,后面整理就会有困难。你自己写了那么多东西,总得自己愿意看。先不说提取和相互关联链接,写的东西找都找不到,找到了看一眼,一个大问号:“我写的是啥?”知识库什么的就不用考虑了,至少现在开始按照一个统一标准开始写卡片。
②一元笔记法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的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一元笔记法”。方法也很简单,使用日期作为分类标准整理笔记,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但很科学。其实这也不是奥野宣之的独创,有很多书籍和作者都介绍过这种方法。如果知识卡片有日期,只要对他们按顺序进行排序装订就可以了。日期成了信息整理的关键要素,甚至可以是唯一线索。以我自己的经验,我是从2018年开始整理自己的纸质笔记的,按照这个方法整理一直延续到现在。后来又抽空整理了2016年和2017年的笔记,依然有效。只有解决卡片写完放在哪里,怎么放的问题,写卡片才没有后顾之忧。
至于电子卡片,就更容易了。Flomo,格志日记都有时间线,印象笔记也可以创建日期标签或按照日期建立笔记本。不用纠结卡片写完怎么分类,就可以放心书写了。
③写卡片是基本操作,卡片是知识库的基本单元
基本操作其实就是别管卡片写得如何,先写几张再说。其实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的很多都是高阶问题,比如建立卡片之间的链接,如何在卡片中发展主题等。但这些总要有卡片吧。看完书很多人会去研究工具,却忽略了每日基本操作。没有卡片的知识库就别提什么链接和发展主题了,先行动起来再说。
结语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曾想要表述很多,但写到最后,却归结为一个观点:如果想建立自己的个人知识库,就从写一张知识卡片开始。在正能量挑战赛的共读活动中,我们是将《卡片笔记写作法》和《智识的生产技术》一起读的。因为只读第一本书,你会收获很多“恩,说得太好了,有道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我才推荐两本书一起读,至少把做一张卡片的核心观点搞明白,能做一张有用的卡片。所以本篇文章我分享了“写一张有用的卡片”和“建立一个有价值的知识库”的基本操作。
我想一定会有人问工具,其实工具不重要,非要问就是印象笔记、格志日记、flomo,日事清、滴答清单、A5活页以及我不知道的各类APP。我在群里随便说了一句“有其他工具可以推荐给我”就收到了很多工具的推荐。工具真的不重要,先写。如果非要推荐一个,那就拿手写吧,至少我亲自试过,我也是这么做的。
最后我谈谈把一本书认真写了101张卡片后的感受。《卡片笔记写作法》封底推荐中,李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北京大学博士)的一段话:“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就可以完成博士论文,你信吗?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学家卢曼教授就是这样做的。”我信,我绝对相信。因为我亲自做了,5个月做了1.5本书的读书卡片,我深信不疑。同时,我用行动验证了,我暂时(我只是说暂时,万一以后我变厉害了呢,我努力中,不久的将来也许我能做到)没办法一天写6张卡片,至少这本书是这样的。写卡片的过程伴随深度思考,如果顺利的话,写一张卡片用时15-20分钟。卡片写多了,你脑子里会有更多想法,也会和其他以前写过的东西产生关联,做这些也需要时间,所以一天其实写不了那么多。但我相信刻意练习的力量,这次实践其实发现了自己原有系统很多需要改进和修正的地方。系统越完善,效率会越高。所以一开始不用对自己要求太高,有些书值得用心写卡片,用时自然会久。有些书看看就结束了,自然也不会写那么多。101张卡片写了5个月,肯定是“几天打鱼几天晒网”,不过即使像我如此佛系写卡片,也有很多成果,所以写就对了。
0 Comments